央廣網北京7月29日消息(記者張聞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外接式硬碟高峰》報道,“當城市進入午夜,書店就是燈火。”這是3個月前,三聯韜奮書店開始24小時營業時的宣言。當時很多人擔心這個浪漫的宣言會被冷酷的現實所擊敗。3個月過去了,三聯拿出了一份“名利雙收”的成績單。名就不用說了既有總理的鼓勵又有媒體的追捧。“利”呢?雖然談不上賺了大錢,但24小時經營讓三聯在收支平衡的情況下略有盈餘,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。
  從4月8日開始至7月24日,三聯mSATA韜奮書店的零售額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6.67%。即便不考慮夜間銷售,漲幅也為54%。同時,在這3個月中,全國又冒出了多家24小時經營的書店,很多傳統書店希望能夠藉著24小時經營這盞“夜燈”照亮自己的經營狀況。三聯韜奮書店為什麼能在北京取得階段性的成功?“24小時”又是否合適推廣到全國?
  4月8號三聯韜奮書店開始24小時試營業,此前三天,中央台記者張聞第一次作為記者而不是讀者造訪這家書店。冷眼旁觀覺得書店自帶賣屋的國營和人文氣息只能讓人謹慎看好其24小時經營的前景。出於這種擔心,當時記者和負責人樊希安的對話是從“陽春白雪”的社會價值開始的。而這次再訪三聯,這個老品牌已經重新成為了一種現象,是時候該聊一聊“真金白銀”了。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3個多月,他們賺到錢了嗎?總經理張作珍很有自信說,在保證收支平衡的基礎上他們略有盈餘:
  張作珍:當時測算出來的,就等於說我們77個人,兩班14個人,再加保安的話這是16固態硬碟個人,增加一百萬圖書,如果晚上能達到五千到一萬,白天再有個增長的話,我們這個收支平衡就可以做到了,現在基本上超過了我們的預期,多出一百萬我們是沒用完的,我們現在還是盈利。
  3個月前,很多人之所以謹慎看好三聯24小時經營的經濟效益,是因為此前一些連鎖品牌在北京、上海的類似嘗試並不成功。另外,膠原蛋白按照正常邏輯,24小時經營儘管會帶來宣傳效果,但投入也會成倍上漲。張作珍認為,三聯的成功是在精打細算基礎上,書店經營理念也隨之進行了革新:
  張作珍:不是單純的延長時間,包括增加服務,店堂的環境的一個改造,包括就是我們書種、品種進行調整,我們做一些活動,把讀者吸引進來,讓他們能留下來讓他去閱讀和體驗,包括我們樓上書屋的咖啡館他可以坐一坐,在這待一段時間可能就形成消費。
  在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取得階段性成功後,全國又有多家書店嘗試24小時經營。據不完全統計,3個月時間至少新增了9家“不打烊”的書店,比如杭州的“悅覽樹”、 青島的“明閱島”、陝西的“夜書房”,越來越多的“夜燈”為讀者徹夜不滅。但24小時效應真的能在全國的實體書店通用嗎?對此,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義呼籲要“理性”:
  王忠義:要理性,全國現在各地不少的地方,都想開24小時書店,客觀的認為這個不能盲目跟風,要綜合的分析你是否具備了這個條件,為讀者找書,為書找讀者,把這些問題真正的付諸於我們流程。
  已經有八年24小時經營經驗的深圳書城中心城24小時書吧,經歷了漫長的虧損過程,最近3年開始逐漸盈利。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公司總經理尹昌龍就認為儘管24小時經營有利於書店經濟效益的提升,但他的公益責任顯然會遠高於經濟效益。
  尹昌龍:我們的24小時書吧開業是在2006年,也就是八年前,我們經營這個書店壓力非常大,在前五年的時間一直是虧損,當然在最近三年我們在轉換經營模式以後,24小時書吧開始進入盈利狀態,過程中我們保持的價值定位就是人文關懷,以人為著眼點,以文化為立足點。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講,他看似是經營單位,實際上承擔著很公益的一個使命。
  今天,全國11家24小時書店發佈了一個共同宣言,宣言提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,並呼籲政府對24小時書店和各類實體書店繼續予以政策扶持,使這種業態得以長期延續。
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閻曉宏:我們這個書店一定要和全民閱讀結合起來,使它真正變成人的一種生活方式、一種習慣。另外我也的確認為中國這麼大,沒有照搬的模式。精神和示範都是一種共性的學習的東西,要根據當地的情況來做。在未來的發展中大家共同來做這篇大文章,我對實體書店是充滿信心的。  (原標題:三聯試水24小時書店初戰告捷 深夜書房模式吹向全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07atnl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